《心匙》釋義(上)
康卓格西講授
(二零零二年一月/二月會訊)

暇滿人身
要修持大乘道,須具有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,深信善知識,並獲得善知識的加持。直至昨日,我們尚在人世。既已具足各種善緣,須決意不可虛度光陰,讓年月荒廢,而應擷取人身的精華。

菩提心
我們所修習的法門,應以去除執取今生慾樂、個人解脫,以及獨自脫離苦苦、壞苦和行苦為本。我們大部人都算是大乘行者,已接受灌頂,修持密法,但大乘法門須配合任運而生的菩提心;不能做到亦要生起造作的菩提心,使身、語、意三門日臻完善。
什麼是菩提心?菩提心有兩種,其中最重要的是為眾生帶來現前和究竟的利樂。為此,我們必須發增上心,令眾生得生人天善道,進而令其圓滿佛果。
為此,我們須以悲心為前導,否則菩提心不會生起;要生起大悲心,則要生起慈心,祝願眾生獲得快樂。


要對眾生起慈心,便要訓練自己,視眾生為最親近的對象。不然,慈心不能生起。當我們說要視眾生為最珍貴的對象時,似乎在想及一群離我們很遙遠的眾生,沒有顧及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接觸的對象。把與我們關係十分密切的眾生排除在外,便不可能生起慈心,因為圓滿佛果意指一個眾生亦不可捨棄;在修行路上要包容所有如母有情。在一座修法中,我們應是在降伏自心,淨化心靈,但見到朋友便起貪執心,遇到敵人起瞋恨心,這便證明我們修行的路徑不正確。
為何我們修法前後對眾生的態度如此不同?這是因為還未參透中士道的道理,仍未斷除貪瞋的念頭,但如以中士道為樞要,切實修行,更上乘的修法便變得有效。假如並未發現問題所在,即代表我們仍未貫徹了解中士道。
如證得空性見,便可斷除貪瞋之念;如法修菩提心,便能消除我愛心,不然便會對愛者和顏悅色,對敵人怒目而視,對陌生人漠然對待。


所謂世間法,是指貪執親友、降伏怨敵之心。以佛法作此用途,便成為壞法。就修行而言,應視眾生為親友,視煩惱為怨敵。佛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用以對治煩惱,不是用來對付仇敵的。
就教法而言,沒有什麼新的道理。我已說了許多年,你們聽也聽了很多次。現在要做的是汲取箇中義理,將之付諸實踐。
對佛來說,沒有怨親之分。怨親源自我愛和我執。為此,佛開示八萬四千法門,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。舉例來說,誦《心經》時每次讀到末段都會讀到「善哉!善哉!」這代表我們要行好事,發善心。
就菩提道次第而言,這是指我們可即時付諸實踐的教法。聽法後將之拋諸腦後,或束之高閣,研讀亦受用不大。
總括而言,無始以來我們只求自利,但最終一無所有。不但兩手空空,而且深陷三界苦宅,歷劫飽受種種煎熬。
所謂菩薩,就是指寧願損己利人的行者。通過背負眾生的困惱,不顧自己的利益,菩薩取得種種證量,臻至正等正覺。當我們棄捨自利之心,便如菩薩一樣取得道上種種成就;當我們棄捨自己的利樂時,便會純粹為眾生謀求快樂。為此,我們應修習菩提心,本著這種心念聽聞帕繃嘉寧波車的《心匙》。《心匙》的經題意義十分深遠,是指我們每天禪觀時須攝取的食糧。

殊聖佛法
我們通常覺得,證得五種神通的行者很了不起,但僅有這種本領不足為奇。具五神通但未證得空性見,不能超脫輪迴;有些人修本尊法多年,感得本尊現身,當然也很厲害,但也不足為奇。有些人修喜金剛或大威德金剛,得見本尊,但仍走上下劣寂滅之途,不能圓滿解脫;此外,有些人念上千千萬萬遍咒,這亦聊勝於無,算是積了點功德。梵天大自在天等生於上界、轉輪王統御眾洲,最終亦墮輪迴深淵,故此應切實修行佛法。
所謂佛法,是指涵蓋由依止上師至無學雙運道的修行道路。如能每日多次修習,當然十分理想,但每日應至少略略思惟一遍。這樣才是擷取暇滿人身的精華。
假如修行欠缺某些環節,便不能達到究竟的目標。舉例來說,要接觸不同階層的人士,便要有多種類形的服飾。不然就像一個穿很多對鞋,其餘甚麼也不穿的人一樣,不能隨意到他喜歡的地方!因此,不論修甚麼法,都必須包含道次第各個環節。又舉一個例子,貧者富者都要穿衣服。貧者的衣裝即使多樸素,但始終整整齊齊;富者的衣服雖然數不勝數,但總不能一次過穿上出外。由此可見,不管我們的修行是多麼差勁,總不可遺漏任何一個環節,應盡量定一個時間修。這便是擷取暇滿人身的精華的意義。
此外,僅僅讀誦道次第的經文並不足夠。畢竟我們無須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!要擷取暇滿人身的精華,首先應思惟經文的意義,然後產生證量,恆不忘失,這便是簡修道次第的法門。如能思惟其義,內心便會逐漸與義理融合為一,繼而圓滿擷取暇滿人身的精華的目的。所謂《心匙》,就是指從這個心要法門中擷取精華。(下期續)

摘譯自:
康卓格西於一九年九月為本會會眾說法。